每日视讯:著名戏剧导演王晓鹰:透过话剧《红色》展现艺术创作的生命力

现代快报全媒体   2023-04-04 19:13:40

红色,只是一种颜色吗?对于抽象派绘画大师马克·罗斯科而言,关乎着他对艺术创作的虔诚和执着。4月3日、4日晚,中国国家话剧院话剧《红色》在南京青春剧场连演两场,将马克·罗斯科的艺术奇妙空间呈现在舞台上,在首届全国小剧场戏剧“紫金杯”优秀剧目展演中惊艳四座。

△话剧《红色》剧照

现代快报记者专访该剧导演,即著名戏剧导演王晓鹰,讲述这部力量之作背后的故事,探讨小剧场戏剧的发展之道。


(资料图)

“想让观众从中看到一种生命力”

《红色》出自美国著名剧作家约翰•洛根,曾荣获2010年美国戏剧界最高奖项“托尼奖”最佳戏剧、最佳导演等六项大奖,是一部享誉欧美的上乘之作,也是一部颇具思想高度和艺术品质的名剧。

△著名戏剧导演 王晓鹰

“红色,是视觉效果、绘画创作,又是情感涌动、思想喷发,更是鲜血流淌、生命付出……”2014年,王晓鹰导演的中文版本《红色》首登舞台,意象化地呈现出一个满溢着艺术气息的奇妙空间。在这个空间中,对于坚持、放弃、探索、传承等一系列关乎艺术、却不局限在艺术的探讨持续进行,最终回归到生活和生命最真挚的命题里去。

“红色,不仅呈现在眼前,更映射在心里,让人们想到艺术的传承发展、生存环境,想到艺术与娱乐、艺术与商业,想到艺术与思想、艺术与人格……”这是王晓鹰对于这一作品的诠释。

王晓鹰告诉现代快报记者,中国国家话剧院出品话剧《红色》这样一部剧,是希望把国际上的高质量戏剧演出,带到国内的舞台上,跟观众进行交流,“同时,我个人也想通过这部戏表达一些我们跟它相近的,或者我们认同的,给我带来的关于艺术和生命的震撼启发,以及产生的强烈共鸣、思考。”

△话剧《红色》剧照

从2014年首演至今,话剧《红色》已经在舞台上演了近9年的时间。

在王晓鹰看来,这部剧长演不衰、一直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在于,这部剧并不是在讲人们日常生活中能时常见到的习惯和决策,剧中人物表达出来的对世界、艺术、生命的看法和认识都是不同寻常的,“很好地达到了戏剧艺术的效果,让观众从中看到比自己的生命体验更广、更深、更丰富、更细致的一种生命力。”

“在某种程度上,我就是马克·罗斯科”

“其实,排《红色》这部戏的时候,我有相当多的感触,从自己的艺术经历生发出来的。”

王晓鹰说,自己和马克·罗斯科一样,都有年轻的时候,都有过艺术创作非常有锐气、有冲劲、有成功的时候,也有面对着比自己更年轻的艺术家、比自己更新进的艺术观念涌现出来的时候,“那么,你就要搞清楚怎么去面对它、怎么面对艺术向前发展、怎么面对自己坚守的艺术信念跟时代发展之间的相适应关系,同时,认清自己在艺术发展过程当中的位置、意义和所能起到的作用。”

“我们孑然一身。但那是一个黄金时代,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可失落,却有着一个梦想去追寻。”剧中,马克·罗斯科回忆自己年轻时候所讲的这一段台词,让王晓鹰有着强烈共鸣。演出后,王晓鹰在与观众的分享中,直言“我觉得在某种程度上,我就是马克·罗斯科。”

话剧、歌剧、舞剧、音乐剧、京剧、黄梅戏、越剧、评剧、秦腔……多年来,王晓鹰一直在戏剧领域深耕创作,“到现在,都是努力追求一个艺术梦想,就是怎么能够更深刻地挖掘,然后去转化成舞台上更丰富、更不拘一格的表达。”

“我们在追求戏剧演出中的诗化意象,这不只是一种形式,它是一种对内容的挖掘,然后呈现出来一个不是就事论事的理解和舞台表达,能够跟我们民族的文化、艺术、戏剧产生对话感的一种创作,能体现我们民族的气质、艺术的美学品格。”

王晓鹰说:“就像剧中的马克·罗斯科一样,现在我不那么年轻了。但是,我特别刻意地希望保持自己的创作心态、生命状态要年轻。艺术生命和生理的生命,应该不是完全同步的。我希望把我曾体会到的艺术创作的黄金时代的感觉,延续下去。”

“小剧场更适合去体现戏剧艺术的本质”

1984年,王晓鹰执导了自己的第一部小剧场话剧《挂在墙上的老B》。之后,他在小剧场话剧上有诸多探索实践,由其导演的《哥本哈根》被誉为“小剧场话剧标杆之作”。

△话剧《红色》剧照

《红色》同样是一部完全为小剧场设计的作品。王晓鹰认为,小剧场是一个表演者和观众不分你我、融为一体的空间,在这样非常规的空间下,能够引发出非常规的艺术思维和戏剧创作,“紧凑的、直接交流的场域,改变了观众和演出之间的关系,它有更多的‘戏剧共享’或者是创作和接受双向的交流。”

先锋、自由、反叛……这些小剧场戏剧的“标签”,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观众和戏剧人。“小剧场戏剧的特点,并不是简单地把剧场缩小,而是有更多无拘无束的创作可能性,有更多的实验性、探索性。”

在王晓鹰看来,“年轻”是小剧场的鲜明特质,创作的人年轻,看的人也年轻,作品的气质也非常年轻。他说:“小剧场更适合去体现戏剧艺术的本质,可以用不拘一格的、充满想象的舞台方式去表达,所以特别合适年轻人去表达自己对于生活的看法、对人的看法,包括对艺术的看法。”

作为国内小剧场发展的见证者之一,王晓鹰表示,最初国内的小剧场是在向国外学习,更多的是实验性和对主流的反叛。随着市场的发展,现在国内小剧场戏剧发展,有着大众化、多元化的倾向。

同时,他也认为,除了更广泛地发展创作、吸引观众外,还是要有意识地注意保持小剧场不拘一格的探索精神,保持小剧场的艺术特征,保持小剧场的艺术锐气,这是它不能忘却的本心。

现代快报+记者李鸣裴诗语/文储希豪/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