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沙渐少,右玉渐富。
“90后”的王佳敏说:“我从没见过父辈口中的大风沙天。”那样的大风沙天曾伴随祖辈、父辈的生活,被描述成“一年一场风,从春刮到冬,风起黄沙飞,十年九不收”。
山西省右玉县位于山西、内蒙古交界处,是个天然的大风口。新中国成立初期,全县林木绿化率不到0.3%,是个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。
(相关资料图)
老百姓怎么生存?
这是1949年摆在右玉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荣怀面前的一张考卷。在县委工作会议上,全县达成共识:“右玉要想富,就得风沙住。要想风沙住,就得多栽树。”
此后的70多年,右玉22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不懈努力,迎战风沙、恢复植被。
这份考卷的答案是今天的右玉。林木绿化率从0.3%提高到57%,拥有了170万亩的绿化面积。良好生态形成了区域小气候,年平均降水量较周边地区高30—40毫米,无霜期则从不足100天增加到125天。
右玉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治沙先进、绿化典型。无边的绿色抚慰着王佳敏的童年,支撑着全县经济社会发展,但人们常常忘记,直到2018年8月,右玉才实现脱贫摘帽。
作为4/5都是农业人口的农业大县,2022年,右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237元。
变绿并非终点。如何让百姓从丰厚的绿色家底获得更多的发展红利,是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。
绿起来的右玉,自然条件依然严苛。经济林和林下经济在右玉发展起来并不顺畅。右玉县林业局局长沈强说,受越冬气候及花果期晚霜的影响,右玉的苹果、李子结果难,产好果更难;因为土地贫瘠、降水不均,林药、林菌等大多难以成活。
右玉在尝试。
在康平村林下种植示范基地,小叶杨下搭起了遮阳网,把6亩多的菌床全都遮盖。松茸的菌丝正在慢慢生长。工作人员朱师傅说,养蘑菇是村子里这几年才开始的新尝试,去年种的是花菇,今年种的是卖价更好的松茸,刚种下就被预订一空。
林下种植示范基地是县委县政府多次考察后创办的农民增收项目。2022年,花菇按市价每公斤4.5元计算,年收益达9万元,解决了20余位村民家门口就业。
依托生态特色,右玉建成了苍头河国家湿地公园、黄沙洼国家沙漠公园、南山森林公园等一批景区景点。2022年,右玉接待游客510万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30.5亿元。
右玉在探索。
近年来,得益于复合种植,右玉营造了特有的优势,畜牧产业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。
山西祥和岭上农牧开发有限公司在1万多亩荒地上建起生态牧场,种植了灌木和乔木,既能保持土壤水分,又能促进牧草生长。2012年创办以来,公司采用“基地+合作社+农户”模式,实现了张千户岭村整村脱贫,并带动周边9个村2000多农民增收。
年近70岁的村民王悦,以前种地收入微薄,温饱都成问题。自从来公司打工,生活就此迎来转机。日子好了,脸上的笑容也多了。
右玉在不断突破。
沙棘在右玉随处可见,每年中秋节前后,挂满果实的沙棘林会把右玉染成金色的海洋。
“右玉是全国30个沙棘产业建设重点县。全县现有28万亩沙棘,年采摘沙棘果8000多吨,年产沙棘饮料、酵素、沙棘油等产品3万多吨,产值达2亿元。”右玉县副县长韩志强介绍,通过实施经济林提质助力扶贫项目,对集中连片的4万亩低产低效沙棘林进行改造,引进龙头企业,许多贫困户实现了就业脱贫。
“去年,最好的果子收购价格在每公斤5元。两口子摘沙棘果,一天就能挣1000元,一个果季能挣四五万元。”山西献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魏立介绍。
“政府越来越重视对野生沙棘的保护,在剪枝采果时,枝长不能超过15厘米。同时,也不允许加工企业收购大株的沙棘枝。这从根源上保护了对沙棘的破坏。”沈强说。
如何对沙棘进一步培育改良?
民营企业已开始尝试。“今年从甘肃、东北引进了21个沙棘品种。”在山西献果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占地500亩的沙棘示范基地中,一行行沙棘小苗正在茁壮成长,魏立说,“目前成活率很高,通过5年培育,将从中选出成活率高、产量高的品种。”
“未来,沙棘将作为我们一个重要的经济探索点。”沈强表示,“我们将不断努力,让绿色生态实现可持续发展。”
右玉有一条河——苍头河。它不像其他河那样东流或南奔,而是倔强地掉头北上。“河水能倒流,荒漠变绿洲”,这是右玉人的写照。他们将继续迎难而上,建设美丽富裕的新右玉。(徐凡)